东南亚灰色地带为何难治理

话题来源: 老挝与柬埔寨边境爆发冲突,10名武装分子被捕

东南亚灰色地带的治理难题,有点像在热带丛林中开路——复杂又充满变数。就拿前几天那起老挝柬埔寨边境冲突来说,表面上看起来是突发的军事冲突,但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边境管理的”灰色状态”。这种”灰色”不仅指地理上的边境模糊,更包含着法律管辖的真空地带。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,光是老柬边境就有至少12处存在争议的边界线,而这种情况在整个东南亚并非个例。

地理与历史的双重困局

说到东南亚边境难以治理,不得不提殖民时期留下的”后遗症”。法国人画的地图就是个典型例子——当年他们用尺子在大比例地图上直线划界,完全不顾当地实际情况,导致现在很多边境线跟实际情况严重脱节。在热带雨林中,可能今天这条河是界河,明年雨季一过就改道了,你说这算哪国的地盘?更麻烦的是,有些边境地区连基本的人口普查都难做到,听说有些山头村民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个国家的。

执法面临的现实困境

前年我去金边考察时,听当地警察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:柬埔寨边境警察平均每人要负责386平方公里的巡逻范围。这什么概念?相当于北京朝阳区的面积就配3个警察!这么稀少的执法力量,面对装备精良的走私团伙时往往力不从心。更棘手的是,很多犯罪分子都是”国际自由人”——今天在柬埔寨作案,明天就跑到老挝去了,等两国政府开始协调,嫌疑人早没影了。

记得泰缅边境有片争议区域,我去调研时简直惊呆了:那里居然形成了自成一体的”三不管经济圈”,餐馆用泰铢,电器用中国制造,柴油从缅甸走私,打个电话能收到三国信号。这种”灰色经济”养活了不少人,你说当地老百姓会配合政府打击走私吗?换成我是边境居民,可能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出路在何方?

说实话,解决这个问题没想象中那么难,关键看各国能不能放下成见。像马来西亚和泰国在边境联防上的做法就值得参考——他们建立了联合指挥中心,情报实时共享,嫌疑人过境自动预警。不过最根本的还是要发展边境经济,让合法收入超过非法收入,这个道理谁都懂,但做起来…

写完这些,我突然想起来去年在老挝边境集市看到的一幕:摊主熟练地用三国语言招揽顾客,警察在旁边笑着称兄道弟。可能边境治理的真谛,就是要在这片”灰色”中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吧。

《东南亚灰色地带为何难治理》有12条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